【原题呈现】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说话是一门艺术。孔子说:“巧言令色,鲜矣仁!”意思是花言巧语、讨好谄媚的人,很少有真心诚意。而另外一句老话“与人善言,暖于布帛”,是讲用善意温暖的语言对待他人,比布匹丝帛更能给人带来暖意。在人际交往中,我们到底该怎样说话呢?
以上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审题指导】
本次作文题的核心是探讨“说话的艺术”,材料通过两句看似矛盾的古语,引发我们对人际交往中语言表达方式的深度思考。
一、审题:辨析核心矛盾,明确写作任务
材料解析:
第一句:孔子“巧言令色,鲜矣仁!” 此句出自《论语》,为说话的艺术画下了一条“底线”或“警戒线”。它批判的是“巧言”——花言巧语、虚伪不实之言;“令色”——讨好谄媚、矫揉造作之色。其核心在于**“诚”,强调语言背后必须要有真诚的品德作为支撑,否则便是虚伪的、有害的。这为我们的讨论确立了价值基础:反对虚伪,崇尚真诚**。第二句:“与人善言,暖于布帛。” 此句出自《荀子》,为说话的艺术指明了一个“高线”或“理想方向”。它提倡的是“善言”——充满善意、温暖人心的语言。其核心在于**“善”,强调语言不仅能传递信息,更能传递情感、给予慰藉、建立连接。这为我们的讨论确立了实践目标:追求善意,传递温暖**。核心矛盾与关联: 材料的巧妙之处在于,它并非简单地让我们二选一,而是将“真诚”与“善意”这两个维度并置,构成了一个辩证统一的关系。“巧言令色”之所以“鲜矣仁”,恰恰因为它缺乏“诚”的内核,其表面的“善”是虚假的、功利的。而真正的“善言”,必然是发自内心的、真诚的善意。因此,“诚”是“善”的前提与根基,“善”是“诚”的最佳表达与升华。 二者相辅相成,共同构成了理想的语言艺术。
写作任务:
问题引导: “在人际交往中,我们到底该怎样说话呢?” 这是一个开放性的引导,要求考生基于对材料的理解,提出自己的观点和解决方案。它不是问“是什么”,而是问“怎么办”,强调文章的现实指导意义。联想与思考: 要求考生不能局限于材料本身,要能联系生活实际、社会现象、历史典故或个人经历,进行拓展和深化,展现思维的广度和深度。文体要求: 明确文体,自拟标题。这要求考生构思清晰的文章结构,议论文需有明确的论点、论据和论证过程。
二、立意:确立核心观点,构思文章方向
基于以上审题,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角度切入,确立文章的核心立意:
立意方向一:辩证统一,强调“诚”与“善”的融合
核心观点: 真正的说话艺术,是“诚于中”与“善于外”的完美结合。我们既要坚守真诚的内核,避免“巧言令色”的虚伪;又要修炼善意的外在,追求“暖于布帛”的效果。论证思路:引论: 由材料引出“说话”这一古老而常新的话题,点明“诚”与“善”是语言艺术的一体两面。本论一(为何要“诚”): 论述真诚是人际交往的基石。可以引用“言为心声”、“精诚所至,金石为开”等名言,或举“狼来了”等反面例子,说明缺乏真诚的语言最终会摧毁信任。本论二(为何要“善”): 论述善意是沟通的桥梁。可以引用“良言一句三冬暖”,或举生活中一句鼓励的话改变他人命运的例子,说明善意的语言具有强大的治愈力和建设性。本论三(如何融合): 论述“诚”与“善”的辩证关系。真诚是善意的灵魂,善意是真诚的翅膀。没有真诚的善意是空洞的奉承,没有善意的真诚可能是伤人的“直率”。真正的智者,懂得用真诚的心,说出善意的话。结论: 总结全文,呼吁在人际交往中,努力成为一个内心真诚、言语温暖的人,用语言构建和谐美好的人际关系。
立意方向二:批判反思,聚焦当代社会的“语言困境”
核心观点: 在信息爆炸、社交网络化的今天,我们更应警惕“巧言令色”的变体,回归“与人善言”的本质,重塑真诚、善意的沟通生态。论证思路:引论: 从网络语言、职场话术等现实现象入手,引出当代社会普遍存在的沟通焦虑和信任危机。本论一(剖析“新巧言令色”): 分析当代“巧言令色”的新表现,如网络上的“键盘侠”用尖酸刻薄伪装“耿直”;职场中的“假大空”汇报;社交媒体上精心营造的“人设”与“滤镜”等。这些都是孔子所言的当代翻版,其本质仍是“鲜矣仁”。本论二(呼唤“真善言”的价值): 在对比中,论述“与人善言”在当下的稀缺与珍贵。可以举一些正面例子,如医生对病人的耐心解释、老师对学生的鼓励、朋友间的坦诚相待等,说明真诚善意的沟通是化解矛盾、温暖人心的良药。本论三(提出解决方案): 从个人和社会层面提出如何践行“善言”。个人层面,要修心养性,培养同理心;社会层面,要倡导真诚友善的沟通文化,抵制语言暴力。结论: 强调在虚拟与现实交织的时代,回归语言的真诚与善意,不仅是个人修养的体现,更是社会文明进步的标志。
立意方向三:由“言”及“人”,探讨语言背后的修养与智慧
核心观点: 一个人怎样说话,折射出他怎样的内心世界与人格修养。修炼说话的艺术,归根结底是修炼自己的品格与智慧。论证思路:引论: 提出“言为心声,语为心境”的观点,将语言问题提升到人格塑造的层面。本论一(言为心声之“诚”): 论述真诚的语言源于正直的品格。一个内心坦荡、仁爱之人,其言语自然质朴可信,不屑于“巧言令色”。可以联系儒家“仁”的思想,说明“仁”是“言”的根基。本论二(语为心境之“善”): 论述善意的语言源于博大的胸怀与同理心。一个懂得换位思考、心存悲悯之人,才能说出“暖于布帛”的话语。可以联系“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恕道。本论三(智慧的表达): 指出仅有“诚”与“善”的动机还不够,还需要表达的智慧。这种智慧体现在“因人而异”、“因时而异”、“因事而异”的沟通策略上。例如,对朋友的忠告需要真诚,但方式要委婉(善言);对错误的批评需要直接,但目的要善良(诚心)。这便是“到什么山上唱什么歌”的智慧。结论: 总结全文,强调提升说话艺术的根本途径在于修身养性,努力成为一个有仁心、有智慧的人,如此,美好的言语便会自然流露。
总结:
无论选择哪个立意方向,关键在于紧扣材料,观点明确,论证充分。最佳立意应能辩证地看待“诚”与“善”的关系,既不流于空洞的道德说教,也不局限于简单的技巧探讨,而是能将语言艺术与个人修养、社会现实相结合,写出有深度、有温度、有启发性的文章。
【佳作展示】
善言如春,真语似金
说话是一门艺术,如同一幅绚丽多彩的画卷,在人际交往的长河中徐徐展开。孔子云:“巧言令色,鲜矣仁!”警示我们花言巧语、谄媚讨好之人往往缺乏真诚;而“与人善言,暖于布帛”又告诉我们,善意温暖的语言能给人带来融融暖意。那么,在人际交往中,我们究竟该如何说话呢?答案便是:善言如春,真语似金,让真诚与善意在言语间流淌。
善言如春,能驱散他人心中的阴霾,带来温暖与希望。一句贴心的安慰、一声真诚的鼓励,都如同春日里的阳光,照亮他人前行的道路。著名作家海伦·凯勒,在失明失聪的黑暗世界里陷入了绝望的深渊。是她的老师安妮·莎莉文,用充满爱与耐心的话语,引导她感受世界的美好,开启了她求知的大门。“水”这个简单的词汇,在莎莉文老师的反复教导和耐心解释下,让海伦·凯勒第一次领悟到了语言的魅力,从此点燃了她对生活的希望之火。莎莉文老师的话语,如春风化雨,滋润了海伦·凯勒干涸的心田,让她在黑暗中找到了光明,最终成为了一位杰出的作家和社会活动家。善言,就是这样有着神奇的力量,它能在他人最困难的时候,给予支持和鼓励,让人重新振作起来,勇敢地面对生活的挑战。
真语似金,是人际交往中最宝贵的财富。真诚的话语,不虚伪、不做作,能赢得他人的信任和尊重。战国时期,齐国的邹忌讽齐王纳谏。邹忌并没有像其他大臣那样阿谀奉承,而是以自己与徐公比美的亲身经历为喻,真诚地向齐王指出其受蒙蔽的情况。他说:“臣诚知不如徐公美。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皆以美于徐公。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齐王听了邹忌的真诚劝谏,虚心纳谏,最终使齐国“战胜于朝廷”。邹忌的真语,如金子般珍贵,它不回避问题,不掩饰缺点,以真诚的态度为国家着想,赢得了齐王的信任和重用,也为齐国的繁荣昌盛做出了贡献。在人际交往中,我们也应该像邹忌一样,说真话、讲真情,用真诚去打动他人,建立起深厚的人际关系。
然而,在现实生活中,有些人却偏离了说话的正确轨道。他们为了达到自己的目的,不惜使用花言巧语、阿谀奉承之词,表面上热情洋溢,实则心怀鬼胎。这种虚伪的言语,或许能在一时之间迷惑他人,但终究无法长久。一旦真相大白,就会失去他人的信任,陷入孤立无援的境地。就像那些贪官污吏,在位时对上级溜须拍马,对下属颐指气使,用虚伪的言语掩盖自己的罪行。但最终,他们都逃脱不了法律的制裁,落得个身败名裂的下场。
“良言一句三冬暖,恶语伤人六月寒。”让我们在人际交往中,学会说善言,用温暖的话语去关心他人、帮助他人;坚持说真语,用真诚的态度去对待他人、感染他人。让善言如春,真语似金,在言语间传递爱与温暖,构建一个和谐美好的人际关系网络,让我们的生活充满阳光和欢笑。
作文指导:好好说话
作文指导:说话的是情绪(心平气和)
作文指导:话术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股民股票配资论坛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