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经济加速渗透的今天,数据作为核心生产要素的价值日益凸显,而承载数据全生命周期的“存力”正成为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数字竞争力的关键指标。
近日,“存力中国行”启动仪式暨首站活动在广东省进行。活动通过座谈会和实地调研的形式,不仅揭开了我国存力产业发展的现状与痛点,更通过当地相关企业的实践案例,勾勒出存力基础设施未来发展的清晰路径。
被低估的存力:规模突破与隐忧并存
“随着人工智能的爆发式增长和数据总量的指数级跃升,存储已从传统的‘数据容器’跃迁为支撑数字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战略基座。”中国信通院副院长王志勤这样阐述存力的战略价值。
近年来国家出台了一系列政策,大力推动我国数据存储产业高质量发展,为数据存储产业链相关企业提供了良好的经营环境,企业发展有望迎来新机遇。2023年10月,工信部等六部门联合印发《算力基础设施高质量发展行动计划》,明确提出到2025年我国存储总量超过1800EB,先进存储容量占比达到30%以上,重点行业核心数据、重要数据灾备覆盖率达到100%。
政策驱动下,我国存力建设已现成效。就统计数据来看,截至2024年底,全国存力规模达1580EB,先进存储占比提升至28%,先进技术占比持续提升,且近几年存力规模呈现逐年增长态势。
不仅如此,我国数据存储产业规模巨大,已经打通完整的产业链。产业链上游主要包括NAND Flash(SSD颗粒)、SSD(固态硬盘)主控芯片和DRAM;产业链中游主要包含存储整机和存储系统;产业链下游则是数据存储技术在各行业的应用场景,如金融、医疗、交通等。
与数据存储发展相对应地,我们看到,数据产量也在逐年提升。就数据总量来看,2024年全国数据生产总量首次突破40ZB,达到41.06ZB,同比增长25%,庞大的数据总量奠定了数据价值释放的基础。
正如繁荣背后暗藏隐忧,我国数据产量位居全球第二,但最终保存下来只有5.1%,将近95%的数据因为各种原因没有得到利用。《中国存力发展报告(2024年)》显示,当前,我国数据要素快速发展,大量数据没有及时保存,且分散存储在不同地域的业务系统和应用之中,彼此难以共享和利用,容易形成数据孤岛,导致数据资源不能充分利用,造成数据资源浪费。
因此,如何进一步做好数据的存储与利用是值得深入挖掘的产业增长点。
在王志勤看来,当前存力主要面临的挑战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数据“存而不用、用而不深”现象突出,算力与数据价值未充分释放;二是核心芯片、先进存储介质等产业链关键环节存在短板;三是存力与算力、运力协同效率不足,难以满足AI大模型训练、实时分析等新型场景需求。
对此,她认为行业应分类施策,探索存力产业的发展方向。一是探索最优路径和共享最佳实践。通过存力中国行到一线调研,总结发展经验,发现并解决问题,结合各地算力建设应用挑战,明确基础设施落地路径、实施策略,推广经验,形成全国一体化发展新格局。二是聚焦算力服务普惠和效能提升。面向新业务模式,简化数据管理,降低使用门槛,推动存储资源池化、服务化,优化算力在AI大模型等场景下的效率性能,释放数据价值,健全服务质量评估监测体系。三是强化技术产业协同生态构建。聚焦前沿方向攻关,加速芯片等核心技术发展,深化产业上下游协作,沉淀综合开放融合的产业生态,凝聚共识,谋划产业未来发展。
规划建设下的存力:从技术探索走向生态规划
存力建设的破局之道,暗含于产业链各方的创新实践中。座谈会上,运营商、科技企业与垂直行业代表各抒己见讲解行业案例,实地探访中,行业企业展现各自企业数据存储难点的同时,分享自身的应用实践,共同探讨从技术突围到场景落地的发展方向。
从指标体系到存算一体,运营商展现“基建者”担当
存力的价值不仅在于存储本身,更在于其与算力、运力的协同。
谈及存力建设的核心思路,中国电信(601728)广东公司云中台高级技术专家李晓军认为,存力中心在建设中不能只追求存储容量的堆砌,更要关注性能、效率、可靠性、安全性的综合平衡。这也是广东电信在存储领域的布局和规划中重点考虑的一项,构建科学存储指标体系。
此外,广东电信还推动先进架构自主可控与国际领先;加大核心技术投入,实现产业链自主可控;加速先进存储产品与解决方案落地。具体来看,广东电信联合国内高校、科研机构攻关分布式存储、软件定义存储、数据湖等先进架构,探索面向AI大模型的存算一体架构。通过内部云平台先行应用国产分布式存储系统,积累实践经验,逐步缩小与国际领先水平的差距。还与国内SSD厂家共建联合实验室,测试QLC闪存产品在高可靠、高读写压力环境下的表现,助力国产器件迭代的同时,结合政企用户场景投身应用实践,为行业提供一体化解决方案。
中国移动(600941)存储产品部模块总师谢昌龙则从AI发展的角度探讨了存储技术的演进。他指出单一的存储产品形态已无法满足需求,中国移动在AI原生场景下,提出了针对不同数据类型和业务需求的系列创新解决方案,包括AI数据服务、高性能文件存储和KV Cache弹性化产品等。
广东联通智算高级专家黎元宝则做了一个形象的比喻来突出存力的重要性。数据是“新时代的石油”,存力是“油罐”,运力是“输油管”;若无高效安全的存力,算力将“空转”。他认为技术发展需从“以计算为中心”转向“以数据为中心”,实现存力、算力、运力一体化整合。
黎元宝介绍,基于“存算用一体”,中国联通构建了存力布局框架。首先是能力基座,构建全产品线矩阵,保障政务、金融等高可靠需求。其次是云网一体,通过云联网技术提供灵活安全专线,实现“性能可期、服务可期”的确定性体验。然后是商业闭环,将技术转化为客户价值。最后是生态共建,与产业链企业展开合作,例如与华为合作采用存算分离架构降低能耗;探索打造可信数据空间,通过隐私计算实现数据安全高效流通。
从技术突破到生态共建,企业争做创新“探索者”
谈及AI时代的存储需求,华为数据存储产品线战略与业务发展部总裁王旭东将其概括为“聚数、治数、供数和用数”四大方向。其中,规模聚数是基础,破解数据“存不下”的困境,实现全局数据可视、可管、可用;高效治数是能力,解决数据“理不清”的痛点,加速数据价值转化;安全供数是保障,消除数据“流不通”的障碍,构建可信数据空间;产业用数是目标,打通数据“用不活”的瓶颈,形成广泛产业生态应用。
谈及未来存力发展,王旭东提供了3个参考方向。一是全闪普惠:加速全闪存规模化应用,促进产业升级;二是以存强算:加快AI存储应用,释放大模型训推效能;三是以存强安:提升数据灾备覆盖率,构建全栈安全体系。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华为作为数据企业的一员,正在实施面向数据领域的太平洋计划,整合公司数据领域资源,重点突破可信数据空间、数据库、新型数据湖、数据存储、数据灾备等关键软硬件技术,并通过技术开源和开放生态,携手产业界打通数据领域全产业链,面向全球数据竞争,提供“中国方案”。
从痛点破解到价值释放,垂直行业做好“实践者”
存力的价值,最终要在千行百业的应用中体现。
在电力能源领域,存力大有用武之地。“电厂数据主要面临结构化与非结构化并存、冷热分层明显等难题,传统存储难以满足高吞吐与低延迟需求。”广东华电惠州能源有限公司系统架构师栾阳在座谈会上讲道,他认为,强存力是实现全场景感知与数据闭环的关键基础,此外还需构建基于国产软硬件的高可靠存储体系,保障能源行业数字化转型的安全性与韧性。
在实地探访中,记者也了解到,数据与存储介质要实现双向奔赴,数据不仅要被存储下来,还要考虑如何降本增效地保存下来。对此,数据的“热温冷” 分层特征,就决定了存储技术的差异化需求。例如热数据要求毫秒级响应,需采用全闪存架构;温数据强调性价比,HDD与SSD混合部署是主流;冷数据则追求低成本,蓝光存储、磁带库等技术则被优先考虑。
在广州华银康医疗集团的病理实验室,AI辅助诊断系统正在快速运转,一张张活检切片,不仅是诊断的依据,更是宝贵的数据训练资料。
华银康集团CIO丁明介绍,当前集团存储的数据总量已经达到9PB。通过采用华为打造的“热温冷”分层存储方案,已有数据可以实现不同类型数据匹配不同介质,降低成本的同时,保证数据被保存下来。与此同时,保存下来的数据还能被更好地挖掘。
可以说,华银康集团打造的AI辅助诊断系统已成为将数据存储与AI应用相结合的范例。目前,其利用积累下来的数据训练病理AI模型,辅助人工诊断,40秒即可实现精准诊断,并且输出整体诊断建议、热力图及色阶图。迄今为止,其AI辅助诊断已完成近330万例临床应用,准确率达98%以上。
广电五舟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作为专业的智能算力产品与解决方案提供商,在存力领域,体现了国产化存储的领先突破。目前其打造的全国产分布式存储、全闪存系统,已经在广州政务云等项目中实现全国产化先进存力底座的落地。
结语
以技术攻坚打破壁垒,以生态协同激活价值,以场景落地检验成效,这场始于广州的存力探索,既是对存力尚存短板的针对性调研,更是对存算一体化走向“质效提升”的有益探索,随着存力中国行向更多城市延伸,相信未来每一份数据都能“存得下、管得好、用得活”。
股民股票配资论坛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